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,完善选拔管理机制,实施村党组织领导后备力量培育和储备三年行动。强化乡镇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责任,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配置力度,县级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人员。推行街道乡镇举报、部门通报等做法,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基层事务准入制度,完善基层责任事务清单,推动解决小马等基层治理问题和大推车。
进一步整合基层监察和纪检力量,推动完善基层监察体系,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良风气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。加快振兴种业,健全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,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,加快急需自主优良品种选育、推广和生产。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,完善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机制,培育壮大劳务品牌。
1、2025年乡村振兴全面发展
坚持工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农业的方针,加快建设粮、经、饲统筹,农林牧渔并举,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,并将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为一体,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大产业。加强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,稳步提高具有执业(助理)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。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、整理、保护和利用,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。
优化调整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,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实施,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。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,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,鼓励农村老年人开展助餐、互助服务。要坚持祛堵与标本兼治相结合,创新移风易俗载体,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,强化村规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,持续推进村规民约建设。推动高额彩礼、大型活动、乱葬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。
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保障的优先领域,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,确保投资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一致。完善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乡村、市场等周边地区延伸,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下沉,增加有效服务供给。实施农民增收行动,继续发展农村富民产业,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植、手工作坊、森林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。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,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。
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趋势,优化村庄布局、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。实施农村电商优质发展工程,推进县级电商直播基地建设,发展农村土特产网络销售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,加大对当地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,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服务,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。加强食用农产品原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,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。对村委会、村民小组登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的集体资产实行减免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