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村委会、村民小组登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的集体资产实行减免税。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趋势,优化村庄布局、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,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。坚持工业兴农、质量兴农、绿色农业的方针,加快建设粮、经、饲统筹,农林牧渔并举,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,并将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为一体,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大产业。
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、整理、保护和利用,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。完善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乡村、市场等周边地区延伸,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下沉,增加有效服务供给。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,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。推动农产品生产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协调发展,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和增值。
1、2025年乡村振兴全面发展
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,加大对当地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,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服务,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。统筹协调全县城乡基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维护,推进城乡学校社区和县近医疗社区建设。优化调整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,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实施,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,推动村BA、村超级、村晚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。
加快振兴种业,健全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,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,加快急需自主优良品种选育、推广和生产。继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,发展智慧农业,缩小城乡数字鸿沟。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,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,实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。加快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,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水源涵养治水。
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保障的优先领域,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,确保投资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一致。进一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,完善县域和农村物流配送体系,促进农村客货邮一体化发展,大力发展联合配送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,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,促进县域和乡村功能衔接互补,优化资源要素配置。加强食用农产品原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,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。
鼓励各地利用农村综合服务场所,为农民提供婚丧嫁娶等普惠性社会服务,减轻农村负担。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,完善选拔管理机制,实施村党组织领导后备力量培育和储备三年行动。实施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工程,推进乡村旅游集群(村)建设,培育生态旅游、森林康养、休闲露营等新业态,推动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乡村民宿。